S.S. Lazio Fan Token中文网-和智能机器人互动、探索人像识别的奥秘,新京报小记者走进北工大|王博|传媒公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你的位置:S.S. Lazio Fan Token中文网 > CVX 官网 > 和智能机器人互动、探索人像识别的奥秘,新京报小记者走进北工大|王博|传媒公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和智能机器人互动、探索人像识别的奥秘,新京报小记者走进北工大|王博|传媒公司|世界人工智能大会
发布日期:2025-01-13 07:01     点击次数:191
人工智能是如何识别人脸的?现在智能机器人发展到什么程度?7月17日一早,在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的支持下,来自北京多所中小学的新京报小记者们走进北工大的多所实验室参观探访,了解前沿科技成果、体验特色实验活动。现场,大学生们还给小记者带来了《揭秘人工智能》《机器人大解密》两堂生动的科普课,让青少年们近距离接触机器狗、外骨骼机器人等设计作品,激发孩子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在北京工业大学的一间教室里,小记者和机器狗互动。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参观高校实验室,和智能机器人互动当日9时许,在北工大实训楼的机器人综合实验室,大学生们正在展示一个在障碍物间穿行的小机器人。“和扫地机器人很像,是不是有传感器?”小记者刘艺譞问道。在给出肯定答案后,大学生们告诉小记者们,激光雷达、摄像头就好比人的眼睛,机器人通过这些传感器感知世界,随后像人一样作出决策和动作,因此在无人驾驶汽车或机器人看到障碍物后,可以作出躲避等决策。随后,大学生们展示了一个更先进的机器人,他们佩戴着姿态传感器,当人张开双臂、作出击打动作,“赛场上”的两个小机器人也挥动手中小棒打了起来,上演了真实的《铁甲钢拳》(科幻电影)。小记者孙琸航也现场体验了一把,但小学三年级的他比较瘦小,很难操作,“这是行业痛点,我们应该为小孩设计合适的传感器。”有大学生笑着说道。新京报小记者参观北工大智能环保北京实验室。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在智能环保北京实验室,巨大的地下水厂沙盘、固体垃圾处理系统的沙盘吸引了小记者们的目光,这两个沙盘分别模拟了污水处理系统和固体废弃物焚烧系统的工作流程和原理,大学生给小记者们详细介绍了当下智能环保的最新技术和设备。另一间实验室里展示的是无人驾驶技术,围着一辆可以构绘室内地图的小车,小记者们纷纷猜测它的作用,“是不是在危险、极端的自然环境下,它可以替代人类绘图?”小记者张若璇问道。大学生告诉大家,这辆小车可以在人类难以到达的矿洞中扫图,它使用的激光雷达和相机,在GPS信号弱的情况下也可以进行建模。小记者比拼“眼力”,探究人像识别背后的原理在参观了三个实验室后,北工大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所研究生沈志辉为小记者们带来了《探秘人工智能》的科普小课堂。ChatGPT、Sora、空中“的士”无人机、自动驾驶汽车、人型机器人……沈志辉先用一个小视频介绍当下的人工智能产品,引入AI这一概念,告诉孩子们人工智能如今在医疗健康、交通物流、制造业以及日常娱乐领域都已有应用。“眼力大比拼”游戏让课堂氛围活跃了起来,沈志辉提前收集了三名小记者的照片,投到大屏幕上后只露出眼睛、鼻子等部位,让小朋友们互相猜。“图片中的人皮肤很白,看谁最白?”“她是单眼皮,图里是双眼皮!”孩子们互相观察彼此的面部特征,猜得更起劲儿了。沈志辉总结了同学们猜图的四个步骤,即用眼睛看、提取特征、查找记忆、最后说出是谁。人工智能识别人脸也是类似的步骤,先进行图像采集、人脸定位、特征提取、特征分析,最后输出结果。和人脸识别一样,智能语音助手也是先收集语音,再通过特征提取、特征分析后输出结果。“不论你说的什么语言,它都会先转化成文字,在词典里找到可以匹配的词语,输出相应的结果。”沈智辉说道。小记者们在科普课堂上认真听讲。 新京报记者李木易 摄信息科学技术学院研一学生王博带来的是《机器人大解密》科普课。王博介绍了机器人的发展历史,第一代机器人可以做重复点焊等工作,第二代机器人拥有了视觉、触觉、听觉等能力,第三代机器人便是智能机器人。拥有意识的机器人会取代人类吗?如何避免发生科幻小说里描述的“机器人消灭人类”灾难?“给他设命令,不许攻击人类。”“不让他干太多活,这样他们就不想取代人类了。”“不让他们有太多自我思考的能力。”“可以立法,也给他有展示才能的空间。”小记者们纷纷答道。王博介绍,为了防止机器人伤害人类,1950年便有科幻作家提出了“机器人三大原则”,与小记者们的答案很接近。机器人能做什么?王博给大家介绍了服务机器人、水下机器人、农业机器人、军用机器人、娱乐机器人、教育机器人等,它们都被称作特种机器人,工业机器人则包括焊接机器人、搬运机器人、装配机器人、喷涂机器人等,他们可以帮助人类完成很多高难度动作。现在机器人发展成什么样了?小记者们纷纷摇头,在他们印象中,机器人是“哆啦A梦”和“变形金刚”。王博用视频展示了我国的人型机器人宇树,它起立、跳舞、耍棍、碎核桃、开瓶盖、翻炒等样样精通,小机器人灵活的动作,逗得孩子们哈哈大笑。未来将引入更多内容,拓宽孩子们对人工智能的认知在了解了智能机器人之后,沈志辉给小记者们留了一个思考题:“我们希望人工智能和机器人可以帮我们扫地、洗碗,人类去写诗画画。但现实却在偏离我们的预期,人工智能去画画写诗,而我们却一直在扫地洗碗,是AI的方向搞反了吗?”“你们要努力学习,也许未来你也可以制作属于自己的‘铁臂阿童木’。”此次活动发起人、北京工业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智能机器人研究生党支部书记、研究生高文彬说道。据他介绍,此次依托红色“1+1”支部共建活动和首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发起了针对中小学生们的科普活动,并首次邀请新京报小记者走进北工大的实验室。“研究生们每天都沉浸在各自领域研究中,很难去接触社会实现自身价值,此次活动得到了同学们的支持,我们组建了四十几人的‘科信未来’大学生科技宣讲团,将研究领域的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内容讲给孩子们听。”高文彬介绍,此次为小记者设计了两堂科普课,未来还会迭代课件,引入更多领域的内容。“当下国家要发展新质生产力,我们希望可以让更多的孩子接触到前沿知识,提高认知,未来也可以学得更好。”高文彬说道。新京报记者 刘洋编辑 缪晨霞校对 穆祥桐

相关资讯